教研室特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审核评估特色案例 西内教研室:多维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诊断学》中的构建

2024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新一轮审核评估重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是对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方向的一次把脉问诊。

为便于全院师生员工进一步深入了解我院在教育教学创新中的实践成果,现推出“审核评估特色案例”系列专题,敬请广大师生持续关注。

——第2期——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临床实践能力”的多维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诊断学》中的构建

一、背景:

《诊断学》是一门研究诊断疾病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诊断学》分支多、内容散,知识涉及后期临床众多疾病概念,与基础学科差异较大,学生需整合多学科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临床思维路径,导致其在学习初期往往存在较大困难。

传统的医学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式全盘接受,缺乏讨论及思考。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这也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以往的学习中,多以笔试或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素质和能力,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评价方法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结合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学生《诊断学》教学实际,西内教研室提出并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临床实践能力”的多维形成性评价体系,实现了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具有临床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中医人才。

二、教学措施:

(一)理论与操作相融合

由于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设置了充裕的实践课学时,比例达到1:1。在体格检查课程中,教师进行示范,随后学生操作,教师手把手指导,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学生自由选择模块录制查体微视频,教师根据其录制的视频再次评估,寻找共性问题进行反馈。

(二)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在线下课程中,学生书写查体报告,教师一一进行修改、反馈。同时,依托自主开发的“西内与诊断”在线教育小程序,发布自主练习试题库,学生可在手机端随时进行课程知识自我测评。依托大学的BB平台,发布教研室教师录制的《诊断学》体格检查视频,供学生在课下查漏补缺,强化学习。

1.jpg

图1 教学措施

(三)虚拟与实践相融合

依托国家级实训中心进行虚拟仿真化建设,虚拟仿真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试错的机会,并能实时对学生操作做出评价。构建标准化病人案例库,学生通过问诊考核、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完成对诊断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对临床病人进行问诊、查体和结果解读,书写一份完整住院病历,教师进行批改,使学生在患者身上获得真实体验,进阶式地强化临床技能。

2.jpg

图2 学生临床技能实践照片

三、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实行多维形成性评价体系后学生成绩呈逐步提高趋势。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反馈进入临床的衔接更加流畅,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课程、进入临床角色。授课学生参加“慧医谷杯”第二届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获团体特等奖。教研室教师发表相关教学论文一篇,申请相关教学课题两项。

3.jpg

图3 教学效果

供稿:西内教研室

审稿:林燕

排版:孙安宁

审核:赵程博文 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