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副中心医声】中西医融合精准施策——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助银屑病关节炎高龄患者重燃希望
一、病痛缠身十载,辗转求医无果
“现在皮肤基本不痒了,也不红了,感觉非常舒服!”85 岁的 H 先生(化名)握着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医生的手,难掩激动。此前,他饱受银屑病关节炎折磨近 10 年,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被考虑为脓疱型银屑病。期间,他外用各类激素类软膏及 IL - 36 单抗后症状虽有所缓解,但未规律用药。
1 个月来,病情急剧加重,四肢、腹部和腰臀部出现皮疹伴泛发性脓疱,还伴有双肘关节肿痛。3 天前,H 先生又出现发热,体温高达 38.9℃,皮疹瘙痒疼痛明显,双肘关节及腰痛剧烈,弯腰困难。看着老人日渐消瘦的脸,家人们满心忧虑,却只能暗自着急。
二、慕名东直门,入院病情揪心
“咱们去东直门医院试试吧!”家人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推着轮椅把 H 先生送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刚到病房时,H 先生身上疼痒难忍,护士帮忙掀开衣角,连片的红斑脓疱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心头一紧。

住院医师王永宏第一时间翻阅了 H 先生十年的就诊记录,在上级李威主治医师的专业指导下,最终明确“脓疱型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的诊断。老人高龄,银屑病已发展到脓疱型,炎症指标严重超标,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情况十分危急。
三、医护齐研讨,精准制定方案
科主任王海隆立刻组织风湿科医护团队大讨论,统筹制定治疗方案。入院后,先完善相关检查,并取尿、便及皮肤分泌物样本进行培养以寻找潜在感染源。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CRP 均有显著升高,WBC 14.92*10⁹/L,NEUT% 88%,李艳新副主任医师盯着炎症指标——CRP174.86mg/L,是正常上限的 20 多倍。
且患者间断发热,无呼吸道症状,胸部 CT 未发现肺部感染征象,抗链 O、甲乙流检测、呼吸道病毒五联检、PCT、尿便及皮肤分泌物培养均未发现感染源。皮肤科与呼吸科会诊后综合考虑,高炎状态与脓疱型银屑病相关,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在与王海隆主任讨论后,决定采用 IL - 17 单抗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快速压制关节炎症及皮肤受损。中医辨证为湿热瘀阻证,治以芪银三两三加减,以清热除湿、凉血通络。该方是广受流传的民间验方,相传出自河北名医宋向元,因特殊剂量配伍比例而得名,其最早于 1962 年由宋孝志先生公布并流传,组成为生黄芪、金银花、当归、生甘草与蜈蚣。方中重用黄芪与金银花,一热一凉,二者联用不仅可健后天之本以扶正,同时还可发挥二药祛邪解毒清热之效。
四、用药显奇效,病情大幅改善
入院第三天,在使用 IL - 17 单抗及中药后,H 先生的病情迎来显著改善:全身皮疹较前明显消退,无发热,CRP 降至 68.47mg/L,WBC 正常,NEUT%降至 75.4%,肘关节肿痛及腰痛明显缓解。

入院一周后,考虑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故再次使用 IL - 17 单抗配合中药治疗,复查炎症指标 CRP 已降至正常,四肢皮疹基本消失,关节无肿痛,腰痛减轻。老人的家人感慨:“之前看父亲被病痛折磨得吃不下饭,我们都急坏了,没想到东直门医院风湿科这么厉害,短短 2 周就让父亲疾病大有改观!”
五、疾病知识科普,凸显治疗优势

银屑病关节炎(PsA)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与银屑病相关联。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以及皮肤和指甲的病变。PsA 患者的疾病特征可能会因银屑病的发病年龄而有所不同。研究表明,早发型银屑病患者更可能在头皮出现病变,而晚发型患者则更常见于四肢。
IL - 17 单抗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抑制白细胞介素 - 17A(IL - 17A)来发挥作用,已被证明在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在达到 PASI 90(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90%改善)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系统治疗和小分子药物。
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IMID)是一组慢性疾病的统称,其特征在于由免疫异常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可同时或相继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且表现出高度异质性。炎症可以累及皮肤、肌肉、关节、血管、血液、脏器、结缔组织等各个系统,故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治疗过程漫长,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也极大地消耗了公共卫生资源。
科室展风采,守护患者希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自 2020 年创立以来,迅速在风湿免疫病诊疗领域崭露头角。针对这类疾病,在全国率先开设免疫炎性疾病专病门诊,以高原之上再攀高峰的态度不断突破创新。
而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的诊室里,这样的“重生”故事还在继续。从为高龄患者定制“安全优先”的诊疗方案,到为免疫炎性疾病患者开辟专病门诊,他们用中西医融合的精准诊疗,为每一位被病痛折磨的患者,点亮生活的希望。
作者:王永宏
编辑:于嵩洋
审核:王海隆 刘丽娟
审阅:刘子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