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中医治法的“天龙八部”——来看看中医学的医门八法

字号: + - 14

天龙八部因金庸先生小说而闻名天下,金庸先生借用了佛教用语来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佛教概念的天龙八部,是指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龙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中医学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治病的医门八法。

1.jpg


一、医门八法概述

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以上为清朝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中的原文,作者在书中根据八纲最早提出了医门八法。也就是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医学心悟》成书于1732年,虽然是在清朝提出的,但中医学应用这些方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伤寒论》中就有八法中多种方法的灵活应用。这说明,中医学虽然尊古,但并非一成不变,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也在不停丰富自身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


二、医门八法介绍

第一种是汗法,这种方法很好理解,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西药当中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也有很强的解热发汗作用。但中医学汗法和西医学出汗有非常大的区别。对于西医观点而言,但凡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都可以进行解热发汗治疗。而中医学对发热本身就可以细分几十种情况,有些发热情况汗法合适,有些发热情况汗法就是禁忌。

第二种方法是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适用于实邪壅塞、病势急剧而体质壮实的患者,一般多用于急症。其治疗效果有些类似现代医学的洗胃的作用。

第三种是下法,这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第四种方法是和法,中华文化自古强调以和为贵,和法是中医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某种意义上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药效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症情比较复杂。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第五种方法是温法,这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里寒证的发病不外乎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寒邪直中于里,病变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别。温法主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三类。寒病的发生与阳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法常与补法中的温补阳气法结合使用。

第六种方法是清法,这是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方法。

第七种方法是消法,本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方法,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日常生活中消食的常见食物有山楂、炒莱菔子、鸡内金等。第二是指消痞散结。

第八种方法是补法,这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以补法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经常见到患者要求医生给自己补补身体,但实际上,补法在实际使用上还是需要辨证论治,甚至真正是虚的人,也不一定适合补法,中医学也有虚不受补一说。

犹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八种方法看似简单,临床使用灵活多变,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作者:陈振宙

审核:王广 于国泳

审阅:龚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