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携手共发展 精准齐发力
—— 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核心课程联盟联合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2021年7月17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承办的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课程联盟联合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我校和平街校区隆重召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翟双庆副校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赵百孝,以及三大课程联盟的理事长、来自全国39所兄弟院校的联盟成员、相关师生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晓晖主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赵百孝代表医院讲话。他表示东直门医院将围绕“三个体系”(本硕博全系列培养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名老中医师承体系),着眼“三大层次”(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我院在国内中医临床教育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加强与联盟单位之间进一步交流协作,共享资源,发挥中医临床特色和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提升中医临床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共同推进中医学临床课程的飞速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徐安龙校长致开幕词。徐校长代表学校向各位远道而来参会的领导、嘉宾、师生致以谢意。他指出,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内科学》等三门课程联盟的成立是我国中医临床教育发展史上重要一刻,将极大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徐安龙强调,中医发展要立足于中医临床,发挥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作用。中医药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深度介入,全程救治,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成效,真正地用疗效说话,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中医力量。课程联盟的成立致力于通过课程建设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出有中医原创思想和中医思维,真正能够解决临床疑难杂症的临床人才,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翟双庆副校长对课程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人才培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中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翟双庆对联盟工作提出三点期待: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研究,推进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第二,坚持“四个回归”,潜心教书育人根本职责,深入思考,主动作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第三,希望课程联盟理事们齐心协力,推进本学科课程改革,为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振兴中医本科教育,实现中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三门课程的理事长高颖、黄桂成、梁繁荣针对本门学科发展发表讲话。
他们表示,今后将带领联盟有效、踏实开展工作,以教材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为抓手,做好课程建设,更好地加快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参与单位共建、共享、共荣。
随后,由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谷晓红,秘书长翟双庆与联盟理事长,共同为三位联盟副理事长及秘书长颁发颁发聘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围绕《疫情常态下,中医教育的改革与思考》做了大会主题报告。谷晓红从“审时度势、慎思审问、致知力行”三个方面出发,分享了疫情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提出应对当下疫情,中西医协同的成效显著,同时也应直面其中的问题与挑战,要抓紧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用中国思维、中国式办法解决问题。
谷晓红重点强调四个“新”,即“新格局、新阶段、新挑战、新要求”,目前形势下中医课程发展要坚持“守根本、促改革、谋发展、显特色”,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她提出,育人和育才要相结合,将大医精诚、家国情怀、抗疫精神融入到育人全过程中。推进中药人才下沉,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中医药学子有家国情怀,要有社会的担当与责任与使命。新冠疫情极大地促进了网上教学发展,中医药更是要紧跟时代,认真总结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在线课程建设。同时也要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中医经典师资建设,加强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开幕式结束后,三个课程联盟分别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各联盟成员纷纷表示大会圆满顺利,意义深远,加深了跨校际的课程交流和合作,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实力和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课程建设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成员们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给大家提供的交流平台,并表示要做好课程联盟建设工作,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医学专业教育发展之路。
此次中医学课程联盟的成立,对我国中医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深化落实国家医疗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以及中医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进一步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科研促进各方面的合作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为健康中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