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英雄三岛精神 在炮火中淬炼成钢
炮阵地遗址让研学的孩子兴奋不已。(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大嶝岛、小嶝岛、角屿岛,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海面上,与金门隔海相望。作为“金门炮战”的主战场之一,三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军事战略作用,以洪秀枞、洪顺利、张韭菜等为代表的三岛民兵英雄,曾多次赴京受到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头可断、血可流、三岛寸土不可丢”……当年,这些口号响彻两岸;如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三岛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厦门人民建设家园,奋勇向前。
东南前哨 硝烟弥漫
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内,一门152毫米榴弹炮静卧在午后的草坪上,它的最大射程能达到17.2公里。
时光回溯至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这门榴弹炮发射出的炮弹,准确命中金门翠谷水上餐厅,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由此打响。
一时间,152加榴炮、苏式122榴弹炮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般,齐齐将炮弹射向打击目标。
时针继续回拨。在“金门炮战”打响之前,时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石一宸的周围摆着十几部电话,与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保持直接联系。17时20分,消息传来,“毛主席一声令下,17时30分开炮”,顿时划破了周围的沉寂。
石一宸立即向福州军区副政委刘培善、副司令员张翼翔报告,两位军区首长异口同声地说:“准时开炮!”
20秒内,459门大炮迅速撤除了伪装网,摇起炮身,装填手将第一波炮弹推进炮膛,瞄准手将炮口对准金门。17时30分,石一宸对着送话器发出命令:“开炮!”霎时间,万炮齐轰,响彻云霄。
当天的炮战前后持续两个多小时,解放军发射炮弹达4万余发。暮色苍茫中,金门岛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根据前沿观察所的报告,金门岛上的通信枢纽全部被击中,对方的阵地被打成了“哑巴”。
严阵以待 封锁金门
如今的大嶝岛阳塘社区,海风习习、天高云淡。当年,解放军参战部队早在7月初就开始向福建沿海地区秘密集结开进。驻大嶝阳塘某炮兵营一排排长金希德在他口述的《对金门炮击战的回忆》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们炮兵营奉命驻守在大嶝岛阳塘村南面山坡地,任务是炮轰大金门岛上敌防卫司令部和封锁敌机场、码头,中断对方的运输线。”
“炮击选择在8月23日这一天,原因有三:一是周六放假人员分散,思想较麻痹;二是我们的战斗准备都做好了;三是当时国民党有一名高级将领俞大维正在金门视察。”金希德在《对金门炮击战的回忆》中还表示,选择黄昏时炮击,便于战斗打响后趁天黑补充装备,实行部署调整。
“对金门岛上的料罗湾港口和机场,我们只打了一个急速射击,首次急射就击中了对方的‘台牛号’大型运输舰,让它失去了航运能力;岛上的两个机场被我军的炮火打得千疮百孔,无法再起降飞机。从8月23日到9月3日,经过10多天的陆上、海上和空中全面封锁作战,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已基本实现。”金希德在书中说。
据统计,从8月23日至10月6日宣布暂停炮击,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共进行了4次大打、83次中打小打和上千次零星炮击。
全民皆兵 支援前线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金门炮战’期间,三岛全民皆兵,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穿梭在战场中的女子铁甲突击队、大嶝双沪女子炮班。”翔安区委办副主任、区党校副校长张再勇介绍说。
张再勇说,那时大嶝岛实行彻底的军事化管理,基本实现“前方有一名战士在开炮,后方有两名民兵作保障”,三岛人民与驻军连队建立联防小组,军民同站一班岗、同操一门炮、同乘一条船,一起战斗、巡逻和潜伏。
“金门炮战”中,大嶝岛的老百姓把能拆的门板几乎都拆了,几乎是豁出身家性命来支援奉献前线,捐献了3万多立方米石料和木料,千余名前线民兵每天苦干10多个小时,共为部队搬运6万多根木料、48万多块石料,抢修炮阵地115个、汽车掩体13个、交通壕16条。炮战期间,数十万发炮弹中的70%是通过民兵的肩膀搬运到炮位的;老百姓还负责种菜、捕鱼、养猪等农活,从事粮食供给、洗衣、做饭、救护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
三岛前线民兵尤其是基干民兵,大都是“全能兵”“全方位兵”“全天候兵”“全战程兵”和“全自费兵”。他们能打枪、开炮、站岗、放哨、设伏;他们能挖战壕、筑碉堡、对敌宣传、侦察敌情、抓捕特务……“岗位”不固定,哪里需要哪里干,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这里民兵“不退伍”,实行“全战程服役制”,有的人从年轻后生做到白发老翁。
三岛军民戍守家园、寸土不让,以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筑起稳固海防的铜墙铁壁。他们穿越炮火、冲锋在前,以身报国、担当奉献,他们铸就的“英雄三岛精神”,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祖国的东南海疆,长长久久地铭刻在人民心中。(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林瑞声 叶晓菲)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