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放射新的时代光芒
在江西省泰井高速公路连接线进入井冈山的路口处,一座大型雕塑“井冈红旗”巍然矗立。雕塑高19.27米,跨度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如今前往井冈山的人们往往会在这里驻足,大家也多是从这里开启对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全新体验。
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如同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了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习近平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坚定执着追理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90多年前,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有些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之际,毛泽东以一位伟大革命家的胆魄和大无畏精神,在茅坪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作出了明确回答,坚定了大家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当年,无数的革命者在井冈山播撒着理想的种子,探求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在两年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有近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平均每天近60人牺牲,他们为的就是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历史夹缝中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就在于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井冈山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红军战士写下了“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的标语,表达自己对信仰信念的执着。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干部罗冬祥在党团训练班学习时,在笔记本上抄下了这样的誓言:“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表现了井冈山军民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当时,红军和群众经常在脖子上系着“红带子”,这是革命者的一种标记,表明他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红色政权。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先进方向。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投身到火热的井冈山斗争。
陈毅安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1924年入党,参加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上山途中,他写信给未婚妻李志强:“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陈毅安于1930年8月攻打长沙时不幸牺牲,他一生共写给李志强54封书信,这些信表达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对妻子坚贞的爱情,是先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伍若兰是湖南耒阳人,湘南起义时与朱德结为夫妻,后来随部队上了井冈山,任红四军军部的宣传队长。她很有才华,能写会说,还会打仗,素有“双枪女将”的称号。1929年1月,她随红四军一起出击赣南,在寻乌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而被敌人逮捕。敌人得知她是朱德的妻子后,对她严刑拷打,软硬兼施,要她说出朱德的下落及部队的去向。她宁死不屈,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最后,敌人将她残酷杀害,并割下她的头颅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她牺牲时只有23岁,这是一位为了信仰信念而献身的现代花木兰,她的鲜血化身为永不凋谢的井冈兰。
实事求是闯新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事件紧密结合,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思想,提出和发展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正是井冈山精神的鲜明特征。
如何把一个以农民出身占多数的党建设成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思想。许多先进分子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从南昌到井冈山,从长征路上到陕北会师,从敌后抗战到解放战争,从建设年代到改革开放……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加强革命纪律,并严格执行统一的纪律规定,这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
红军在井冈山严格执行统一的纪律,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团结人民群众和确立人民军队对待俘虏的正确政策,都起了伟大的作用。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训令》,从此凝铸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一般的“第一军规”,成为这支军队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
井冈山时期还首次确立优待俘虏政策,有效地瓦解了敌军,许多敌军士兵整排、整连地拖枪投奔红军。1928年秋冬,湘军阎仲儒部营长毕占云和滇军朱培德部营长张威各带100多人起义,投向井冈山,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所以红军战士会说:“红军的标语,每一个口号抵得上敌人一个军。”
进入1928年以后,随着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敌人对井冈山的军事进攻越来越频繁,红军在频繁的战斗中摸索出了游击战争的规律,找到了对付敌人的战略战术。1928年2月,毛泽东亲自指挥了攻打宁冈新城的战斗,占领宁冈县城,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1928年4月底,朱毛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红军又多次打退湘赣敌军对井冈山的军事进攻,接连取得黄坳战斗、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七溪岭战斗的胜利,占领永新县城,粉碎了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一次“会剿”。
经过这些大小战斗的实践,红军的游击战术进一步丰富,“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后来,在井冈山的游击战争中,这种战术又在战斗中多次运用,经受了战争的进一步检验,从而成为指导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艰苦奋斗攻难关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渡过重重难关,以“红米饭、南瓜汤”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井冈山虽然条件艰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泽东、朱德等根据地领导人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与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军民中产生了巨大的正效应。毛泽东的“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传颂至今,也是今天进行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在井冈山物质生活极其艰苦的时期,红军战士不但没有怨言,反而作战更加勇敢,思想更加统一,信念更加坚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国民党在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频繁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采取了严密而残酷的经济封锁,割断了根据地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一切经济来往,断绝了根据地的各种经济来源,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在井冈山。
但敌人的封锁并没有让根据地军民屈服。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边区党组织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缺少药品,医务人员便依靠群众的力量,自己动手,上山采挖天星子、南天星、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草药。缺少医疗器械,则利用井冈山盛产的竹木,削制竹镊子、竹刮刀、竹药罐、竹水壶、木盆、骨折护木等。为了补充部队的枪支弹药,1928年7月在茨坪创办了军械处,一方面维修原有的武器,一方面制造一些诸如单响枪、鸟铳之类的简易新武器。1927年底,红军还在宁冈的桃寮办起了第一所被服厂,自己动手解决部队的军被、军服供应等问题。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它却成为最缺乏的物质之一。有时,红军在打仗时也能缴获到一点食盐,红军除将这些珍贵的食盐留下一部分作为军需品外,其余都分给了与红军患难与共的边区群众。一次,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主席李尚发家里也分到了一小罐食盐,但他却不舍得吃。怕食盐挥发,他用油纸把这罐食盐包好,小心地埋在屋后菜园子里的梨树下。
在第三次反“会剿”时,李尚发把这罐食盐带在身边,在深山里坚持斗争。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家人几次提议把这罐食盐拿出来食用,但李尚发就是不同意,他要守着这罐食盐,等到红军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食盐成了最常见不过的东西,李尚发把这罐食盐取出来,交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罐食盐成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同命运共患难的历史见证。
依靠群众求胜利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始终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基本原则,把分散的民众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党、红军和群众始终保持着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筑成了一道军民共同对敌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井冈山根据地的迅速创建,与通过土地革命运动得到的群众支持密不可分。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后,首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他发现,由于地方军阀和豪绅地主阶级的血腥统治和横征暴敛,边区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苛捐杂税之多,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毛泽东还发现,边区的土地占有情况也极不合理,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地主掌握着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种地的农民却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豪绅地主阶级依仗手中的权势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边区人民的生活十分悲苦。
毛泽东通过调查掌握到的这些情况,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边区政府开展了插牌分田运动,抽肥补瘦,抽多补少,让农民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农民发自内心地喊出了“土地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土地革命使得群众的革命热情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他们纷纷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革命战争。
红军与群众能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得益于纪律的保障。自古以来,纪律严明的军队总是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而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终将遭到人民的抛弃。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非常注意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对部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红军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信。
依靠群众,得到群众的全力支持,就能取得武装割据的胜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永新困敌就是一次人民战争的典范。1928年7月中旬,当时国民党军队有11个团的兵力集结于永新,准备彻底消灭红军。这时,红军主力已经开往湘南,留守在永新的只有红四军三十一团。毛泽东和永新县委一起,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号召永新全县群众紧急行动起来。永新广大军民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用四面游击的战术,日夜骚扰、袭击敌人,把敌人弄得惶惶不可终日,只得成天缩在县城附近不敢妄动一步。敌人偶尔派出小部队活动,也常常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就这样,红四军三十一团和永新广大人民群众筑成的铜墙铁壁,把敌人11个团围困在永新县城周围三十华里内达25天之久,创造了红军游击战争史上的奇迹。永新困敌充分显示了人民游击战争的巨大威力。
发生于1928年8月的黄洋界保卫战,更是人民群众配合红军以少胜多、勇于胜利的典范。当时湘赣两省敌军乘红军大队远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纠集了4个团兵力,从黄洋界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攻。红军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姚鹏)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