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我们党的红色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此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从各自立足的革命根据地撤出,踏上漫漫长征路。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甘肃会宁,胜利完成了气吞山河、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长征亲历者张震将军回忆道:“红军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战不垮,打不败,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红军战士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就不怕任何艰难,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对党的一片赤诚。”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长征途中,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以及尖锐激烈的党内斗争,英勇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突破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数十座高山险峰,穿越了数百里的茫茫草地,纵横十余省,同时付出了巨大牺牲。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激情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过程。长征路上,每一次对“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都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结果。1935年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长征的胜利,不仅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而且还靠着铁的纪律约束。尤其是严守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政令军令畅通。正如陈云所强调的,长征中的红军将领“不仅是军事专家,而且是执行党的路线的精明政治家。他们表现有强大的自动能力,向党的领导机关提出今后计划问题,我们红军的任务问题以及今后发展前途问题。他们无时不顾及到革命的利益,党给他们什么命令,他们都能独立执行。他们自己想出主意来运用机动战术,但是上级的命令则绝对执行。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所以这次伟大西征才得到这样巨大的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建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来源:贵州日报)
- 上一篇: 【学党史】模范根据地 战略大后方
- 下一篇: 【学党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系列述评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