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 正文
返回东直门医院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包心鉴 发布时间:2021-08-19 08:48:55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不断推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既是基本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有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蕴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要进一步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激活、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正能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也是我们科学认识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最根本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我们批判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方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我们所以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有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国变革与发展,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时代要求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始终坚持抓住根本,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中华文明所以绵延五千多年经久不衰,与时俱进,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因为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之本,这就是:价值体系、民族基因、精神世界、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人文至上精神。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中华文明以“人”为中心,西方文明则以“神”为中心;中华文明十分注重人与人关系的调适,而西方文明则更多地以如何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为准则。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也有神学,但宗教和神学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祀,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崇拜,崇拜和祭祀那些对自我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这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的中华文明。

第二,立德修身理念。人文至上精神的必然延伸,就是重视人自身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不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突出亮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这一价值追求,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修身”精神的最高境界。

第三,家国一体情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融为一体,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国泰民安、国富民丰,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国家繁荣的殷殷期望;精忠报国、以身许国,表达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利益的诺诺奉献;国而忘家、位卑未敢忘忧国,渗透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安危的沉沉忧思……如此浓烈的家国情怀,源于崇尚群体利益的价值观。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发展先于个体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的民族品格。天下为公,历来是凝聚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崇尚的“大道”。这样一种家国情怀和崇尚群体的价值观,具体到个人立德修身上,就是要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第四,维新变革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勇于变革、敢于开放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突出体现,今天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深入发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精神。

第五,追求中和之境。古人从阴阳交替的朴素辩证法出发,提出了“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执“中和之道”,才能实现关系平衡、天下太平。“中和”是为人的标准,只有为人谦和、文质彬彬,才称得上是君子。“中和”还是审美的追求,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也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

第六,崇尚整体思维。中华文明在认识事物上一个独特的贡献,就是把“天、地、人”三要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引申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兴起,分析的方法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观察。这种方法用于学科分工,曾经促进了科学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分工过细,以致相互割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也影响了人们对事物整体规律的认知。崇尚整体思维,主张辩证思考,是中华文明先哲们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乃至治国理政上留下的宝贵的思想财富。

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华文明所以能与时俱进的独特本质,是我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充满自信的根本依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方面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真谛,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态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激发历史文化传统的强大活力,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

Copyright 2007-2022 www.dzmhospit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链接:https://beian.miit.gov.cn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10021 京ICP备050844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967号 技术支持: 54doctor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