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认识到党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切实增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中国人民的生活才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基于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我们要赶上时代”的伟大觉醒,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终于如期建成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小康。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蓄了强大势能,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将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锚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前进方向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工业革命导致世界经济版图的重构与巨变,但中国清王朝却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难以自拔,中国的“大刀长矛”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可避免地败下阵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种方案、主义和政治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所有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历史充分证明,谁能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重任,谁才能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曙光在前、前途光明。
复兴征途路漫漫,如今铿锵再启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只要我们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鼓起“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果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个伟大成就”坚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战略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用“四个伟大成就”深刻总结百年波澜壮阔和辉煌成就;与此相对应,讲话用“四个庄严宣告”高度评价了这些伟大成就的重大意义。这“四个伟大成就”“四个庄严宣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用铁一般的事实铸就了铁一般的结论,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近代以后,中国一度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国人认为中国技不如人、制不如人、文不如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所说:“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直到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人民才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有感触地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向未来,我们要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作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最生动的教科书,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伟大建党精神锻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炼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无数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我们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一大召开了“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先驱李大钊曾经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党的历史为李大钊这句话作了最生动的注脚。从“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的红军长征,到外国记者称共产党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再到志愿军官兵以“钢少气多”压倒“钢多气少”的敌人;从建设时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万丈、“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激情燃烧,到改革时期“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的改革呼唤、“杀出一条血路”的一往无前,再到新时代大山深处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统揽“四个伟大”,就必须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一百年来,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深刻把握好“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系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