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 正文
返回东直门医院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闯”“创”“干”一个不能少

——特区精神述评

发布时间:2021-09-01 08:44:46
浏览次数:

东方风来满眼春。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创造出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莲花山、后海中心区、人才公园,光柱射向夜空……今年“七一”前夕,2021深圳主题光影秀展示了这座城市向百年大党的深情告白:巨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呈现在天穹,由无人机组成的巨幅党旗飘浮在云层,孺子牛、大鹏展翅、雕像《闯》……一个个熟悉的形象熠熠生辉,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背后的精神力量。

“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特区精神的真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海南,一个个经济特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表达。

敢闯敢试

深圳博物馆老馆门前,一位健硕的巨人用充满力量的双臂奋力推开一重大门——这座名为《闯》的雕塑,正是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精神的象征,寓意着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冲破束缚锐意改革。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留下了这句精辟的评语。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正是敢闯敢试精神的展现史,它让市场化改革、“引进来”“走出去”在这里率先实现,让创新、开放成为城市的座右铭。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1979年7月,深圳建设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震醒了南国大地——

开放沙头角,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在这里试点,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这里诞生,全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锤”在这里落下;

深圳河畔的渔民村利用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引进香港工厂,到1981年,这些渔民村的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

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唱响全国。

带着闯劲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让深圳不断腾飞。

在另一个特区城市珠海,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土地管理“五个统一”、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创建中国第一个跨境园区……成就了珠海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收获别样的风景。汕头立足侨乡、打好“侨”牌,奋勇争先;厦门坚持“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海南不辱使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海南现象”……

一个个特区以各自优势展现出其特有魅力和风采,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招行、平安、华为、中集,已经成长为优秀的世界500强企业。

20世纪90年代,深圳喊出“二次创业”的口号,让“荔枝节”蝶变为“高交会”,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此成就了腾讯、金蝶等科技企业。

前瞻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深圳造就了大疆、传音、大族等创新型企业。

敢闯敢试,是改革开放赋予特区的“先天”品格,也是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的精神动力。

珠海,坚持立法创新,出台法治政府建设系列措施,制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配套规范性文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法治中国建设“探路”。

厦门,率先在自贸试验区推行“三证合一”改革。随后,其经验被推向全国,“三证合一”演进为涉及几十个部门的“多证合一”。

今天,经济特区依然是“排头兵”,在面向未来新的进发中,被人们再度寄予厚望。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圳再一次被赋予先行示范、破冰探路的重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探索者。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三区叠加”,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依,深圳遵循中央的顶层设计,主动承接试点,依然大胆先行先试。在基层探索中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主动对接国家、广东省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攻坚突破。

敢为人先

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的根和魂,是特区安身立命之本。40多年前,作为被历史选中的改革尖兵之一,珠海这座落后的边陲小镇,扛起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

粤港澳大湾区“澳珠”一极引发关注,港珠澳大桥飞跨三地震撼世界,横琴自贸片区坚守对澳合作初心,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城市地位、定位、方位的根本性改变,珠海前景可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特区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说。

敢为人先,有“闯”的精神,更有“创”的劲头。一项项制度创新“闯”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宽度,对创新驱动力的大力培育“创”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厚度。

2020年5月,珠海宣布启动“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斥资百万元奖励创新人才或团队项目。看到这一幕,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仿佛回到了自己热火朝天投身改革事业的1992年。“科技人员获得的奖励包括汽车、住房、巨额奖金,吸引了全国科技人才纷至沓来。”卓家伦曾参与筹备珠海首届科技重奖颁奖大会,见证了珠海科技重奖的诞生、发展、完善、变革的全过程。

“只是重奖还远远不够。”卓家伦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在科技重奖之后,珠海便开始着手制定政策体系,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发展科学技术的环境,让先进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1999年,珠海率先出台《珠海市技术入股与提成条例》,首次将技术入股写进地方法规;2013年,珠海实施全国首部人才开发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2018年实施《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由16条举措组成的珠海人才新政含金量高、保障力足、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作为特区城市,血管里流淌着敢为人先的血液,珠海如是,汕头也如是。

在曾任汕头经济特区政研室副主任的张胜光看来,正是在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激励下,汕头特区才得以创造出多个“率先”,在创新体制中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

“说起特区的制度创新,‘24小时内答复’制度是绕不开的话题。所有企业都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各级一把手反映问题,领导必须在24小时内作出回复。‘24小时答复’的服务理念,对当今转变机关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仍有借鉴意义。”张胜光表示。

实施12项创造性引领型改革,基本完成“数字政府”等55项年度改革任务;“放权强区”,下放327项市级权限;实施稳外贸12条措施,复制推广17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如今的汕头,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敢为人先的特区本色仍然闪耀。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特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现在,在“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这片仅2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方面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有58项。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从先行示范区到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未放慢过脚步,它站在更高的起点,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世界眼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埋头苦干

一尊勾头蹬腿、奋勇向前,将身后一个盘根错节的老树根从地里拔出来的孺子牛雕塑,已屹立在深圳市委门前多年。它表现的是最初经济特区建设者们的拓荒牛形象。

“白天,他们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在荒滩野岭上勘查每道沟沟坎坎;晚上,全然不顾蚊虫叮咬,灯光昏暗,天气闷热,扑在一张破桌前精心绘图设计。”当年,深圳蛇口炸响“开山第一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招商局与深圳》一书记载了蛇口建设者们埋头苦干的情形。

经济特区的发展,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特区的发展以其成功实践证明了自身所选择的道路的正确性,还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借鉴方式。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奇迹”“速度”“神话”“辉煌”,是每一位建设者铆足干劲,一点一滴奋力苦干的结果。

埋头苦干,须心怀“国之大者”。今天,新时代发展的重大任务向特区提出了新问题:经济特区如何继续“特”下去?

为改革开放破冰,为国家发展探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三大国家战略已相继落地。有了规划图、时间表,特区更需要时刻葆有新时代“拓荒牛”的创业气质和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将蓝图变为现实。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些指向意味着特区发展必须放眼全球识大势、立足全局谋长远,在与领跑者、顶尖者比高低过程中成为领跑者、顶尖者。

埋头苦干,须强化核心引擎。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历时一年多,新修订的《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3.0版本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通过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这个《条例》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创新探索,也进一步展示了珠海破除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决心。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深圳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牛鼻子”,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没有穷期。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年来,个人破产条例、绿色金融条例、数据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性、引领性法规接连落地,法治城市示范充分彰显;综合试点改革首批清单40个事项中有8个落地见效、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不变的承诺。经济特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不断探索新路,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宽广舞台。在新的征程上,一代代特区建设者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

Copyright 2007-2022 www.dzmhospit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链接:https://beian.miit.gov.cn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10021 京ICP备050844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967号 技术支持: 54doctor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