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志愿军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被迫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战争。1950年10月开始,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丹东(安东)成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的最前沿,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这里是参战人员与作战物资的重点集散地:彭德怀率先从安东跨过鸭绿江,大批志愿军在这里集结过江,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朝鲜前线……
组建东北边防军并在边境集结
1950年7月7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立即抽调位于中原地区的国防机动部队第13兵团等部队北上,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决定,迅速向东北地区集结。到1950年8月上旬,除高炮团未全部到位外,东北边防军全部进入指定位置完成集结。其中:第13兵团部位于安东;第38军军直位于铁岭,所属第112、113、114师分别位于铁岭、新开原、老开原;第39军军直位于辽阳,所属第115、116、117师分别位于辽阳、土佳屯、海城;第40军军直位于安东,所属第118、119、120师也全部位于安东;第42军军直位于通化,所属第124、125、126师分别位于通化、三源浦、柳河;特种兵司令部位于凤城,所辖野战炮兵第1、2、8师分别位于凤城、本溪、通化;高射炮兵团位于安东、拉古哨;1个工兵团位于安东;配属第13兵团的骑兵第13团位于安东;担任战勤任务的第169师位于大东沟(东港)。
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及边防军沈阳会议部署,东北边防军在安东及辽宁地区进行了各种战前准备,包括思想政治动员和教育、军事训练、装备和编制的调整、后勤保障和物资准备等工作。
及时组建东北边防军和东北边防军抓紧时间进行作战的各种准备,是党中央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战略安排。它不仅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使中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避免了临急应战,为边防军改为志愿军及时出国作战,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创造了重要条件,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愿军从安东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10月19日,上任仅仅12天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先于大部队从安东鸭绿江下桥(现为丹东鸭绿江断桥)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23日,毛岸英从安东宽甸下河口公路桥(现为河口断桥)过江。
1950年10月19日晚,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第40军、第39军、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炮兵第2师、第13兵团部从安东口岸及长甸河口过江。10月26日,第66军、第50军一部先后从安东入朝。
此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的大批部队从安东及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1951年2月15日,志愿军第19兵团(辖第63、64、65军)从安东、长甸河口入朝参战。1951年2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4个野战高射炮兵师入朝参战,首先是高炮第64师入朝,从3月11日起,高炮第61、63、62师从辑安、安东先后入朝。1951年3月16日,志愿军第3兵团(辖第12、15、60军)由长甸河口、安东入朝参战。1951年6月19日,志愿军第20兵团(辖第67、68军)由安东、长甸河口入朝参战。1951年9月7日,志愿军第23兵团(辖第36、37军),由安东、长甸河口入朝,承担修建机场任务。
1950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28大队奉命进驻安东浪头机场。1951年1月21日开始与美国空军交战,由此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空战的序幕。之后,志愿军航空兵部队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陆续投入作战。志愿军空军的作战机场,大部设在辽宁境内。战争期间,先后进驻浪头机场的有志愿军空军第3、4、6、16师,进驻大孤山机场的有空军第2、12、14、15、16、18师,进驻凤城大堡机场的有空军第2、15师,进驻前阳机场(也称刘小园机场)的有空军第4、6、16、17师,进驻沈阳于洪机场的有空军第8师,进驻辽阳机场的有空军第10师,宽甸青椅山机场、东港盖家坝机场以及凤城草河机场则作为备用机场。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空军第4、3、2、14、6、12、15、16、17、18等10个歼击航空师,另有轰炸航空兵第8、10两个师的3个大队。
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步兵部队有27个军零1个师,其中20个军零1个师(第39、40、50、66、63、64、65、60、12、15、47、67、68、36、37、23、46、16、54、21军,第33师)从安东地区过江。此外,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炮兵、工兵、装甲兵、铁道兵、公安部队等多兵种部队,大部从安东入朝。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从鸭绿江大桥至宽甸长甸河口的鸭绿江沿线,共有十余处各类过江桥梁,保障大批志愿军部队从安东地区的鸭绿江口岸入朝参战。
辽宁是前线大后方也是后方最前沿
志愿军部队入朝后,在辽宁安东设立和驻防了一批志愿军的保障机构,大批的志愿军部队在安东仍设有留守处。1951年3月15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在安东成立。1951年11月,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正式成立。同时,志愿军后勤汽车修理厂、志愿军后勤总医院、志愿军商店等均设在安东。几乎每天都有志愿军部队、民工、后勤人员从这里出发开赴朝鲜前线,各种作战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朝鲜前线,大批伤员从这里转到全国各地,前线与后方的人员经过这里……辽宁成为沟通前线与后方的桥梁,是祖国大后方最前沿的一座坚强堡垒。
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不仅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作为全国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和志愿军前线作战的大后方,辽宁除了和全国各地一样组织报名参军、爱国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外,还承担了运送物资、抢救伤员、衣被加工等重要战勤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安东人民还响亮地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战斗口号,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重大贡献。
1952年11月下旬,彭德怀司令员在安东主持召开研究部署抗击美军可能在朝鲜西海岸登陆的作战计划会议。一天清晨,他登上镇江山(锦江山)环视安东市容,遥望着鸭绿江对岸被美军炸毁的新义州市,深有感慨。他对警卫人员、时任辽东军区保卫干事沈玉祥说:“安东这座城市虽然人口不多,但对抗美援朝的贡献可不小啊!多少中华儿女从这里出国,多少作战物资由这里输送过江,多少支前民工从这里奔赴战场!美帝国主义的飞机曾多次轰炸这座小城,然而,安东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安东是座英雄城市!”
195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汪钦、李俊写的通讯,题目是《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从此,安东“英雄城市”的美誉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70多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昔日的硝烟已经散去。如今在辽宁丹东,处处留存着与抗美援朝有关的印迹。一处山丘、一座桥墩、一湾江水、乃至一所建筑,都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留下过成千上万志愿军将士和支前队伍的身影,见证着这里是印下无数英雄足迹的抗美援朝出征地。
(作者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辽宁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文博工作,重点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