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生动诠释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现了世界大党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展现了世界大党看待历史、评价历史的智慧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生动诠释和表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分四个时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生动诠释和表达。
紧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历史的主题主线入手,才能看清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分别阐明了四个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的重大成就,厘定了各个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质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成就。
历史主线是历史主题的逻辑展开,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紧扣历史主线进行诠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不懈奋斗的成就。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不怕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之一,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包含理论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为现实。党的自身建设贯穿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决议》清晰展现了党的百年历史主线。
紧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彰显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尽管党的历史上也走过一些弯路,发生过一些错误,但从党的百年历史进程来看,这些是支流。《决议》聚焦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着眼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没有纠缠于历史细节,体现了世界大党把握历史的政治智慧。
基于大历史观总结成就和经验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决议》基于大历史观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和世界历史的宽视野评价历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上,中华文明是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担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长河来评价,强调“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论断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置于世界历史背景下来分析,彰显党的百年奋斗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在阐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时,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是将党的百年奋斗置于世界历史、人类文明发展史得出的结论。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评价,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贡献。比如,在阐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时,强调“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时,强调“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这是将党的百年奋斗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得出的结论。
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
唯物史观是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理论基石,辩证法是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方法论基础。《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历史。
评价历史要求回到历史时空,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出发进行分析,脱离当时的背景和条件,历史评价就将有失客观和公正。《决议》肯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决议》对各个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重大成就、历史地位进行具体分析,做到了客观全面、忠于历史,体现了评价历史的实事求是态度。
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既有发展阶段的划分,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决议》既分别揭示了各个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历史任务、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内在关联。事实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四个时期既有特定的历史任务,也有特定的历史成就和历史地位,但没有前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也就难有后一个时期的历史创造。《决议》指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一论断揭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关联。《决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和评价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决议》在聚焦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同时,没有回避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既聚焦重大成就,又反思历史教训,体现了评价历史的客观态度和辩证方法。
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
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目的在于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将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
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在于指导现实。《决议》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历史智慧的凝聚,揭示了党百年奋斗成功的秘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启迪。
《决议》在阐释历史经验时,既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对历史经验的内涵进行说明,又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阐明实践要求。“十个坚持”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概括和升华,也是党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阐释和回答。
《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点,对于现在、未来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凝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之,《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现了世界大党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展现了世界大党看待历史、评价历史的智慧和方法。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