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信息
科室 | 时段 |
星期二 11-19 |
星期三 11-20 |
星期四 11-21 |
星期五 11-22 |
星期六 11-23 |
星期日 11-24 |
星期一 11-25 |
---|---|---|---|---|---|---|---|---|
脑病科二区门诊 (东城院区出诊) | 上午 | 知名专家 | ||||||
下午 | 知名专家 | 知名专家 | ||||||
夜晚 |
医生简介
一、基本情况
谢颖桢,女
民族:汉族
职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东直门医院
二、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名医传承与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8年7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硕博连读
1983年9月-1989年7月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六年制)
四、研究经历
1、主持北京市科委课题“基于真实世界“毒损脑络”中风病复发关键环节诊断技术的优化研究”(编号:Z191100006619065);
2、在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气虚证标准的系统研究”项目中承担”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证的辨证标准研究”(编号:2017YFC1700101);
3、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加2015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编号:201507003-8);
4、主持北京市中医局课题“基于缺血性脑卒中“毒损脑络”复发关键环节-风痰瘀火证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编号:JJ2016-34);
5、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管理集团科研交流与合作项目“燕京医学学院派名家诊治中风病学术思想及经验挖掘”(编号:14) 2016年9月-2019年9月;
6、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基于中风病医案证候涌现的意象诊疗模式研究”(编号:81273693);
7、联合主持并完成首发联合攻关项目-针对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高血压病合并血糖异常高危人群“风”“痰”“瘀”证中医早期综合干预研究(编号:SF-2009-I-04);
8、合作完成芪蛭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9、合作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调和肝脾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编号:Z13110200680000);
10、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基于临床实际和专家经验群体决策的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示范研究”;
11、承担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王永炎院士名医工作站的医案总结整理工作;
12、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编号:2001BA701A12a)“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13、作为主研者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之课题“辨证论治临床评价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平台研究(编号:2006CB504601);
14、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子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予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编号:2003CB517102);
15、2006年开始作为主要研究者进行北京市51510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提升区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主题计划之重点规划项目“科技提升区县基层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能力的研究”;
16、合作完成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脑白质疏松早期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编号:2005-sf-I-005);
17、合作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的研究——中风病之体现”;
18、参加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运用规范化方案开展中医药对抑郁症及域下抑郁的防治研究”;
19、2001年-2006年作为主研者从事并完成国家 “十五” 攻关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研究——中风病之体现”临床研究工作;
20、1999-2000年作为承担者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血管性痴呆病情波动的影响因素及证候学研究;
21、1996-2000年参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进行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学系统调研及聪智聪圣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研究;
22、1996年3月-1997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实验室跟随朱培纯教授学习神经生物学并进行去皮层血管拟痴呆大鼠模型的行为学、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改变的免疫组化研究。
五、发表文章
1、刘娴,金佳欣,何丽丽,马鹏珍,马苏苏,杜雨轩,谢颖桢.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J/OL].海南医学院学报:1-13[2021-04-15].
2、金佳欣,何丽丽,谢颖桢.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规律[J].环球中医药,2021,14(02):204-208.
3、何丽丽,王芳,金佳欣,刘娴,宋文英,谢颖桢.基于中风首发和复发前共性病情变化的“毒损脑络”发病关键环节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0):1500-1502.
4、马鹏珍,任晋婷,刘娴,谢颖桢.王永炎教授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阳(气)虚化风”中风病验案举隅[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03):71-74.
5、孙娜,王岳青,谢颖桢.从脏腑论风药在郁证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20,13(05):834-837.
6、王岳青,李侠,谢颖桢,孙娜,张婷婷.清热化痰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1382-1385.
7、王志飞,谢颖桢,谢雁鸣,赵德喜,王敏忠,于海青,曹晓岚,李博.芪龙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4):5287-5290.
8、孟兵,刘冬梅,谢颖桢.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炎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1750-1754+1806.
9、孙明广,王芳,王冬慧,陈婷婷,马鹏珍,孙娜,何丽丽,谢颖桢.王永炎院士诊治帕金森病学术思想探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01):34-37.
10、谢颖桢,王冬慧,孙娜.从王永炎院士验案谈叙事医学内涵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6):1-4.
11、王金宝,孟宇晴,马宏,谢颖桢.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1):1552-1553+1573.
12、谢颖桢,任晋婷,王玉婷,王芳.王永炎教授防治中风复发及智能损伤验案实录及经验总结[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5):21-25.
13、王冬慧, 任晋婷, 谢颖桢. 王永炎教授诊治中风病变证戴阳证经验探析[J]. 现代中医临床, 2018(1).
14、陈婷婷, 任晋婷, 任丽娜,等. 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83-88.
15、任晋婷,谢颖桢,王永炎教授对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病机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8):621-625.
16、王冬慧,谢颖桢,于海青,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的临床初步研究[J].17(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65-1169.
17、任丽娜, 任晋婷, 陈婷婷,等. 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226-229.
18、张勇, 谢颖桢. 王永炎院士清暑祛湿法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验案举隅[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 24(3):31-33.
19、王一战, 范吉平, 谢颖桢,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风先兆证证候规律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17, 37(2):136-140.
20、孙畅, 王芳, 谢颖桢. 叙事医学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研讨会纪要[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 24(4).
21、陈婷婷, 谢颖桢. 益肾化浊法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9(4):6-10.
22、陈婷婷, 谢颖桢, 王一战,等. 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发病前病情变化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1):87-89.
23、张志强, 谢颖桢, 张华敏,等.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11):1433-1435.
24、高兴慧,谢颖桢,马斌,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与卒中前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10:1050-1052.
25、马斌, 高兴慧, 谢颖桢,等. 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新发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中风先兆的对比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4(11):836-840.
26、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病情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1:1348-1350.
27、熊丽辉,王忠,谢颖桢,张德政,荆志伟. 基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王永炎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辨治规律[J].中医杂志,2013,03:205-208.
28、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一)——历史源流、证候病机及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1:1-6+24.
29、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二)——化痰通腑法治疗后的不同证候演变及疾病转归与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2:1-3.
30、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三)——意象诊疗模式下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3:1-4.
31、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四)——中风后脑肠轴改变及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04:1-4+10.
32、王亮,谢颖桢.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36-1637+1639.
33、谢颖桢,任晋婷,高兴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及其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2:175-177.
34、孟繁兴,谢颖桢,任晋婷.王永炎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8:870-871.
35、赵振武,谢颖桢,杜延军.脑梗死后患者执行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5:768-770.
36、谢颖桢,周莉,徐栋,高兴慧,邹忆怀. 中医望诊须凝神,三部九候示内涵——王永炎教授大查房实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版),2011,05:9-12.
37、谢颖桢,高颖,邹忆怀.王永炎院士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0:4.
38、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等.祛痰化瘀补肾益气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04:660-662
39、谢颖桢,高颖,邹忆怀.永炎院士对中风变证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0:4.
40、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等. 基于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神经心理特征的证候要素动态分析[J]. 中医杂志,2010,03:256-258.
41、谢颖桢,邹忆怀,孙立满.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3:221-222
42、谢颖桢,邹忆怀,任晋婷.益气回阳法防治中风后热厥欲脱变证病案1则[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03:19-20.
43、谢颖桢.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1.
44、谢颖桢,孙占全,程平荣,等.基于熵方法动态分析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证候要素的相关度[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2:896-898.
45、赵振武,谢颖桢.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学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09,19:3223-3225.
46、高颖,谢颖桢,王永炎.试论浊毒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4.
47、谢颖桢,任晋婷,王永炎.化痰通腑法影响中风病患者意识状况的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02:17-19.
48、谢颖桢,王永炎.中风病化痰通腑治疗后的病证转归与相应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800-803.
49、谢颖桢,高颖,邹忆怀,等.深化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6:572-574.
50、谢颖桢,马洪明,程平荣,等.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不同OCSP分型证候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1:44-45.
51、谢颖桢,邹忆怀,马洪明,等.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0:746-748.
52、谢颖桢,王永炎,张伯礼,等.血管性痴呆分期辨证及综合治疗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3:3-5.
53、谢颖桢,高颖,邹忆怀.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1:11-13.
54、谢颖桢,王永炎,张伯礼,等.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6:1-3.
六、出版专著
1、《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症实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
2、译著《最新临床头痛治疗学》(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译者)
3、《血管性痴呆现代中医临床与研究》(人卫出版社,编委)
七、获奖情况
1、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的研究——中风病之体现”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八名);
2、“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1年度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为主要完成者;
3、“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主要完成者;
4、 《中医内科学》高级参考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获200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康莱特杯一等奖,编委;
5、“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200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六名);
6、“偏瘫康复的中医综合方案及临床研究”课题200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
八、主要社会任职
1、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所在科室
脑病科二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是在全国中医系统内率先成立的神经内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 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医脑病诊疗体系和学科团队,目前在中医脑病(中风病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方面居国内前沿。神经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组长单位(32家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17家医院)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临床医疗建 科30余年,培养院士1名、脑病专家20余名。科室现有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康复师2人,专业技师2名,护士22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床位60张,设有脑电图室、肌电图室、TCD室、神经心理测查室、重症监护病房和康复室。拥有舌脉象仪、多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