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大巴山中走出的“神剑将军”

字号: + - 14

张爱萍故居院内的百年桂花树依旧生机勃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摄

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是“神剑将军”张爱萍的故乡。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的张爱萍故居里,大量的展陈实物和照片,讲述着这位开国上将的革命历程和光辉一生:张爱萍,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他征战天涯,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铸造神剑、固国安邦,为第二炮兵(现火箭军)的建立和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神剑将军”。

同时,张爱萍将军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摄影家、书法家,在革命战斗岁月中,通过一台老旧相机,记录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故居里,还保存有不少他的摄影、书法和诗歌作品。

开启思想启蒙

从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0年1月9日,张爱萍出生于罗江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晚年,他回到家乡,将曾经出生、生长的老屋捐赠给政府,打造成为张爱萍故居。

日前,记者到张爱萍故居探访。顺着石阶拾级而上,步入其中,故居呈四合院布局,是传统的歇山式全木质结构楼房,由正房和厢房、院坝及大门形成,上下两层共29间房屋。这座建筑,见证了张爱萍早年学习、成长并投身革命的经历。

故居中,摆放着张爱萍曾经使用过的书桌椅等,古朴简洁,似乎让人看见一位年轻人,在这里挑灯苦读、埋头学习,苦苦追寻一条救国之路的身影。

张爱萍思想启蒙时期,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岁月中,他与许多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年轻学子一样,希望能找到一条国家崛起之路。在故居中,保存着一张“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的老照片,这所学校,因培养了包括张爱萍在内的大批革命进步人才,被当地人称为革命摇篮“五高”。

讲解员康雪飞介绍,1922年,一位名叫戴志安的人,从上海求学返回当地,担任“五高”小学校长,他在上海期间,接受了大量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熏陶,所以在校园里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达尔文的画像,一时间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响。“受到他的影响,当地一批进步分子到校任教,并召集大批学生、农民、工人等成立读书会,组织阅读进步书刊,革命的火种从这里开始蔓延在当地。”康雪飞讲解说,张爱萍曾在这里任教,也深深受到影响,阅读书籍、参与活动,革命思想逐渐形成。

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达县(今达川区)的第一个组织——中共蒲家支部在“五高”正式成立,不久后,18岁的张爱萍,在这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张爱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引起敌人的注意,为了保护他,组织安排其转移,他走出大巴山,并更名“爱萍”,从此南征北战、保家卫国,一步一步成长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

扎根大漠苦研

“两弹一星”背后的功勋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爱萍被委以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重任。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让新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挺得起腰杆不再挨打,尽快独立研制“两弹一星”成为国防重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大批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纷纷放弃优渥的生活回国,投身大漠,潜心研究,为祖国和人民发奋图强,钱学森、邓稼先等,都为这份伟大的事业奉献了一生。而这背后,张爱萍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张爱萍故居中,保存着一张张爱萍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毒面罩在戈壁滩上的照片。康雪飞介绍,这张照片,正是张爱萍秘密领导组织中国核武器研制期间,一位《解放军画报》记者所拍下的。从照片上很难看出,这位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物,是当时一位军队的高级将领。

1959年起,张爱萍成为在中央专委的直接指挥领导下,负责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具体工作的组织者。

“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一个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烈火般的阳光烘烤下,荒漠气温最高可以达到50摄氏度,汗水常常浸透了科研人员所穿的防护服,而到了夜里,气温骤降,不得不裹紧棉被大衣御寒。”康雪飞介绍,那时,张爱萍作为前线总指挥,与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部队官兵们一起吃住在戈壁荒漠上,不仅要负责整个工程的运营管理,还常常深入一线了解工作进度,以严谨治军的态度关注每一个细节,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1963年12月24日,原子弹聚合爆轰试验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摄影作品登上军事杂志

留下众多历史瞬间

2010年,当地政府依托张爱萍故居修建的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也正式对外开放,增加了从达州走出的开国将领,统称为“神剑园”,以丰富达州的红色文化。

在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展出不少张爱萍的书法、诗词、摄影作品。其中一张照片,是一部相机。康雪飞介绍,这部相机,是1941年张爱萍从日军手里缴获的,酷爱摄影的他,将其视作另一支“枪”,总是带在身边,张爱萍曾这样说:“一张好的照片,能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张爱萍通过摄影,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了许多重要事件。近年来,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各地美术馆、影像馆等展出。

在张爱萍摄影作品中,《破晓》《收复青阳》《解放后的洪泽湖》等都颇有名气,尤其是《破晓》,清晨,一名战士骑在骏马上,吹响号角,这张照片曾是军事杂志的“最爱”,激励了许多战士。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