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烈士血衣上的十七朵小红花
“三五支队”是抗战时期浙东百姓对“三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所辖三、四、五支队的简称。
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三五支队”活跃在浙东地区,建立了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淞沪地区在内的全国第19个根据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在这个敌后战场,“三五支队”对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643次,毙伤及俘获日伪官兵近万名。
1941年4月19日,日军发动“宁绍战役”。仅4天后,浙东全部沦陷。此前,国民党方面不但不增兵浙东,反而加紧了对浦东地区的“清乡”,使共产党的军队很难在上海立足。
值此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注意到,浙东的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撤离,而日伪军只占领了宁波、余姚、慈溪几个大城镇,浙东三北地区(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姚江以北区域)出现了一块“真空”。因此,毛泽东、朱德等两次电告中共华中局和刘少奇、陈毅,要求将队伍分批投放到浙东地区,把这一地区增辟为“战略基地”。
“三五支队”自抵达浙东起,就扛起了抗击日伪的重担。1941年6月18日,“三五支队”登陆浙东的第三天,打响了相公殿伏击战。此战被称为“浙东敌后抗日第一枪”,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振奋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
此后,经过余姚横河战斗、余姚前方村战斗、鄞西后屠桥战斗、血战大鱼山岛战斗等,消灭了近万名日伪军,并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了三次自卫战斗。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4年半的敌后抗战中,1000多位烈士长眠在浙东大地。
中队长观杰在东埠头反抢粮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队冲锋,英勇负伤后不幸牺牲。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观杰中队”荣誉旗帜与其他英模部队的荣誉旗帜一起迎风飘扬!
陈铁康、程克明、严洪珠等43位烈士,在舟山大鱼山岛战斗中,面对兵力七八倍于我的日伪军海陆空全面攻击,依靠轻武器和土炮与之顽强拼搏,血战7小时。
成君宜等98位指战员,在余姚前方村战斗中英勇献身。成君宜的未婚妻徐志远从上海赶到四明山后,继承他的遗志成为一名优秀军医。
指导员林勃在战斗中不幸受伤被俘,被日1杀17刀牺牲。他的恋人余也萍用红绒线将烈士血衣上的17个刀洞绣成17朵小红花,寄托哀思。
1944年1月8日,按照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纵队”正式更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下辖金萧支队、浦东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以及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等。
抗战胜利后,为了顾全大局,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整体撤出浙东地区。
1945年10月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所部15000余人乘船撤离途中,遭遇国民党7个团的围攻。与敌鏖战十几个小时后,彻底粉碎了第二个“皖南事变”的图谋。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