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一场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

作者:慈鑫
字号: + - 14

20多天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对于中国女排来说是一趟苦涩的旅程,2胜3负,小组未能出线的结果着实让人意外。

人才断档、队员伤病、主力阵容被对手摸透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女排的此次失利,不过,没有人会对中国女排必将重新振作的未来失去信心。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诞生之日起,女排精神的核心就不是只体现在赢球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面对失败的绝不低头以及一次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上。正如郎平曾诠释女排精神的那段经典之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来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拼出来的女排精神

想要了解女排精神的诞生过程,一定要去位于湖南郴州的中国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看看,那里陈列了大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创业阶段的历史物件。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双内部已经发黑的破旧球鞋和一件粗布背心。那双看起来黑乎乎的球鞋是郎平曾穿过的。那个时候,女排队员们的球鞋都是穿到了鞋底几近磨通、鞋面已被洗刷到满是破损的程度才可能换新的;粗布背心则见证了女排姑娘因为整日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为了减少训练服的磨损,于是套一件粗布背心在训练服的外面。

1978年,郴州女排训练基地初建的时候,只有一个四面透风的竹篷训练馆,女排姑娘们就是在这样简陋的训练场地上开启了之后的五连冠辉煌。

在那个国家还不富裕的年代,女排和许许多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一样,对物质无欲无求,但是对心中的理想有着无限渴望和奋发的力量。

根据中国排球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排球水平原本较低,但是进步很快。从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老大哥”比较系统的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到六十年代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再到学习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大运动量训练方法。其间,虽然“文革”对中国男女排的水平均造成较大冲击,但从1972年中国排球组织大集训开始,中国排球人就已经提出了“苦干三、五年,打败日本、南朝鲜(现韩国队)”的奋斗目标,当时,日本队是亚洲和世界冠军,韩国队为季军,中国女排如果打败她们,就意味着将冲出亚洲,雄冠世界。

1976年,中国女子排球国家队重新组建,袁伟民担任主教练。大松博文被称为是日本的魔鬼教练,袁伟民则被称为是中国的魔鬼教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方法,不仅捶打着女排队员的技术、能力,更是对她们意志品质的磨砺。

在1981年由当时中国女排的跟队记者鲁光所著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一文中,有一段对已故老女排队员陈招娣在某次训练任务已经完成后进行加练的描述——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15个球。如果救丢一个,就负一个球。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滚翻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袁伟民可并不因此而停止扔球。他一边将球狠狠地扔过去,一边大声叫:“快!”“快起来!”

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她负了两个球了。本来是自己主动要求加练的,练一会儿不就完了吗?谁知强度这么大,难度这么高。

……

姑娘们用担忧的眼神望着他(袁伟民)。她们恨他吗?恨!有时恨不得扑过去,狠狠地咬他一口,不过,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又觉得他应该这样。不这样,怎么去赶超世界强队,怎么去为祖国争光呢!……她们明白,冲出亚洲并非易事,走向世界更是困难,中国女排的崛起,不能靠侥幸,只有靠自己苦练巧练!

……

加练,又继续下去了。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邪劲,招娣练得完全忘我了。

陈招娣这位性格倔强、作风顽强的老女排队员,留下了许多让人动容的故事,诸如1979年全运会上她因带伤参赛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称号;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陈招娣也是带伤参赛,最后她是被队友们扶着站上的冠军领奖台。

2013年,陈招娣因病离世,她未能看到中国女排在她昔日队友郎平的率领下,即将开创又一个黄金时代。

时代造就的女排精神

2019年10月1日,共和国七十华诞,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国人不可能忘记已经激励了几代人的中国女排——她们登上了国庆阅兵的彩车。

著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至今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一个场景,“我就在教室里,站在最后一排桌子上看女排比赛的电视直播,那是终生难忘的记忆。”

60后的易剑东相信,出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中国人,对女排的感情应该是最深的,他们也最能明白为什么女排精神会成为国民信仰,“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阶段,中国体育扮演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排头兵的角色。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体育具有非常好的在国际上彰显中国人的奋斗、顽强、坚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作用。而那个时候,中国的集体球类项目里只有女排的成绩和表现可以发挥这样的效果。”

易剑东认为,女排精神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那个万象更新的年代,中国正在热情地打开国门、整个国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创造美好新生活。中国女排的团结拼搏精神和骄人辉煌成绩以非常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中国人的一种愿望和追求。

中国女排在“五连冠”辉煌之后,也曾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低谷,一直到2003年陈忠和率领的以冯坤、赵蕊蕊、周苏红、杨昊等为代表的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开创了中国女排连续夺得2003年世界杯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的又一个辉煌。

之后,中国女排又蛰伏了几年,直到郎平在2013年执教之后,中国女排涌现了以朱婷、张常宁、袁心玥、龚翔宇、李盈莹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人,被球迷们称为是“白金一代”,她们在2015年重夺世界冠军,2016年再度在奥运会称雄,2019年实现世界杯卫冕,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厚礼。

时代在变,但是女排的精神从未改变。

从老女排队员,到黄金一代,再到白金一代,中国女排始终保持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作风。赵蕊蕊在《排球魂》一书中这样写道她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有时候,明知道(球)救不到,却也要勇敢坚定地迈出步伐;明知道这一路没有坦途,仍固执地咬牙坚持,继续走下去;甚至有时候明知道希望渺茫,也不想还未拼尽全力就低头认输……”

“是啊,她们太傻,傻得可爱,傻得执着,傻得让人心痛,但这样的‘傻气’也正是她们最引以为傲、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从1976年中国女排重新组建算起,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排几经起伏,却从来都没有被困难彻底击倒。在中国所有集体球类项目里,女足、女篮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但未能像女排这样总能在挫折之后再创辉煌。今年的8月2日晚,当中国女排在战胜阿根廷队之后提前告别东京奥运会时,来自中国的现场DJ特意挑了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进行播放,这首歌表达了中国球迷对女排的心声——黑暗之后必将是黎明,风雨之后一定能见到彩虹。

中国女排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内核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曾这样评价,“中国女排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奋进。”

永不过时的女排精神

2017年5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宸中学采访时了解到一个让人有些惊讶的现象,这所中学在两年前为确定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而进行的全校学生投票时,竟有70%的学生选择了排球。学校认为,是女排精神对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

2015年,正是中国女排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那一年,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世界冠军,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不会对这样一个英雄集体忽略不见,学校认为,“中国女排忍辱负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正在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

2018年、2019年的两届女排世俱杯在浙江绍兴举行,中国女排队长朱婷的球迷从全国各地赶到绍兴,组成了庞大的“小黄人”后援团,成为赛场一景。除了朱婷之外,张常宁、袁心玥、龚翔宇等诸多女排队员也都深受球迷喜爱,球迷们喜欢女排队员并不完全是因为所谓的颜值,而是因为女排姑娘们对排球的专注、敬业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高度的国家荣誉感、责任感。

2019年女排世界杯前夕,有记者问中国女排主帅郎平“这次参赛的目标是什么?”郎平说,“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升国旗、奏国歌”这6个字很快就在网络刷屏,中国女排的国家责任感在众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有网友说,“中国女排的这份责任和担当,值得我们一路追随”。

前中国女排主教练胡进曾解读过为什么女排精神是团结拼搏、为国争光,他说,“因为,国在心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祖国始终放在中国女排队员心中的最重要位置;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国女排也是一个高度团结、凝聚力很强的集体。

赵蕊蕊在《排球魂》一书中这样写道,“说起凝聚力,袁导(袁伟民)有一条6>6理论:场上6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要变成大于六才行,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团结在一起,有了明确的向心力就可以产生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反之,则有可能变成六个人加在一起变成五、四,甚至更少。”

中国女排在历史上诸多经典战役,无一不是全队凝聚力的体现,从1981年女排世界杯决赛,与主场作战的日本队打满五局,决胜局以17:15绝杀对手;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在0:2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战胜了强大的俄罗斯队;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逆风翻盘坐镇魔鬼主场的巴西队……

在中国女排的比赛上,无论比赛出现怎样的困难局面,队员们永远都不会相互埋怨,而是相互鼓励、支持。因为高度看重集体利益,在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的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当队伍未获理想成绩,而某个或某些队员获得个人奖项的时候,这些队员甚至不愿领奖的情况。

易剑东认为,女排项目并不是特别凸显个人英雄主义。这使得女排精神与倾向于主张集体大于个人的东方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

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团结爱国,这些女排精神的要素,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以及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未来,可以说,都是国人的呼唤、时代的呼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