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作者:张畅
字号: + - 14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面理解和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20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谈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一、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种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基因。

爱国主义不仅是精神上的,它也是具体的,现实的,体现在对祖国、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两弹一星”的研制者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去。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的尖端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甘当无名英雄,很多人甚至直到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许久,才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二、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不惧怕任何困难挑战,奋发图强,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顽强斗争,是新时代对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升华。新中国成立不久,“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使中国科研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从过去到现在,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即使有的一时可以从国外引进,但如果我们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消化和新的创造,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

自力更生并不排除外来的帮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留学人员远赴苏联、东欧学习,成为我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力量。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各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强调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指要集中力量,团结协作,共同攻克难关。科技创新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工程科技的印记。随着时代发展,今日科技进步远非以前科学家依靠个人发明创造就能取得成功,科技创新越来越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尤其是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更需要国家的高投入,同时也要承担高风险。

大力协同还意味着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舍弃自己的或小团体的利益,要敢于牺牲,勇于献身,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因为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合力攻关。“两弹一星”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当时,这项工程集中了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科研院所和工厂的无数精兵强将与优势力量,大力协同,不惧挑战,一起向科技高峰发起冲锋,才能实现一项又一项的科技登顶。

“两弹一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在“两弹一星”工程的基础上,创造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精神积淀发展为深厚的航天精神、北斗精神,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继续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