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我院7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吴圣贤 发布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入选名单,我院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药信息学入选。


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项目以5年为建设周期,旨在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平台,构建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体系,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标志性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学术引领和人才支撑。








我院高度重视“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项目”申报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了建设项目申报。在学科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优势、特色和发展规划,提出了清晰的学科发展目标、年度目标、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我院将按照学校常委会要求,严格落实建设经费支持,持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打造储备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加快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脑病学


学科带头人:高颖

后备学科带头人:曹克刚周莉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中医脑病学科是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辅导类)重点领域,以脑病为主体,进行脑心肾一体化建设。在全国中医医院率先成立神经内科,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是教育部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中医脑病学科首位。

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岐黄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首都名中医等人才梯队,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脑病研究院,形成多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科技攻关、“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15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多学科协同研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研究立足于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三因制宜等中医原创思维,发挥中医药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诊疗优势,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中风病中医药防治全周期研究、偏头痛与多发性硬化等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研究、精神类疾病中医治疗优势环节研究、基于“形神合一”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研究、“病络-络病”与脑病证治规律研究。学科创立了“毒损脑络”病机学说,研发系列中成药,建立中风病全程辨治方案,依托行业学会主持制定中风等脑病诊疗指南、路径/方案15项。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医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推广。




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病学)


学科带头人:林谦

后备学科带头人:万洁、胡继强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病学)重点学科是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交叉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方法,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康复,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实践性临床学科。学科以传承中医气血理论为出发点,以提高心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能力为定位,以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血管事件防治、冠心病心脏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抓手,以阐释气血理论现代科学内涵为目标,以创新心血管中西医诊疗模式为目标,将气血理论与现代心血管诊疗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式诊疗方案,促进有效方剂的研发与转化,进一步拓展气血理论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丰富内涵及应用范围。

学科以全国名中医郭维琴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岐黄学者林谦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传承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廖家桢教授的学术思想,率先在全国开展心气虚证临床及基础相关研究。团队汇聚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三附院、房山医院的心血管科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老、中、青三代学术传承梯队。近五年来培养多名青年核心骨干,多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入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性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工程1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名医培育计划2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学家培育计划“科研新锐人才”1人,东方医院“1166人才培养计划”1人,培养硕、博研究生84名,博士后3名。

学科依托北中医“双一流”A+学科建设平台、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全国中医心血管重点专科协作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作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多年来坚持以气血理论指导心血管病中西医防治,诊疗能力及学术水平广受认可。团队已打造东方中西医全国心血管病会议学术品牌并连续十年举办,与国内外心血管知名团队(美国哈佛、阜外医院、安贞医院等)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优秀重点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团队等殊荣,团队成员主持及承担国自然课题、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基础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30余项,发表国内外论文500余篇,获多项发明专利,主持制定了多项行业及国家级标准。

学科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和现代药理研究,研制了参连复脉颗粒、芪参桃红颗粒、益气凉血生肌方、芪参丹芍颗粒及芪参六味方等多个有效方剂,已成为附属医院协定处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学科总体以现代微创技术为支撑,以疑难重大疾病为突破,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探索扶正与祛邪、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的临床新模式,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旨在建设成为代表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发展先进方向、具有较强防治心血管疑难重大疾病能力、学术引领作用、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学科。



中医内分泌病学


学科带头人:赵进喜

后备学科带头人:王世东、郭翔宇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内分泌病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病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重点研究室、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专科,是教育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新引智基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一体化虚拟教研室、《中医内科学》优秀教学团队,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吕仁和名医传承工作站,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和秘书长单位。

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十二五”新药重大专项“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建立起《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及《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临床路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临床路径》,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正式发布,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制定的《中药新药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在行业内发布。牵头制定中国药膳研究会《糖尿病食疗药膳技术指南》。清热解毒箍围法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技术,并被收入高等院校中医和康复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材、行业指南。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学科拥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都名中医、北京市教学名师、青年岐黄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专家领衔的人才梯队。主持教学类课题20项,发表发表教育论文19篇,主编/副主编教材8部。每年培养内分泌博士研究生7-8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学科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秘书长单位,长期以来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新加坡中华医学会、新加坡中医促进会、新加坡中医研究院、南洋理工大学等相关学术组织与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每年举办国际性糖尿病中医学术会议及全国性继续教育学习班。



中西医结合临床


学科带头人:王显

后备学科带头人:朱海燕郭楠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常见心血管疾病及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变化规律、诊疗技术和救护措施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是著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学科带头人是首都名中医王显教授。学科紧密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展开理论和实践探索,并涉及心系疾病伴发的心理和认知障碍、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方面的研究。学科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和中医急诊两个方向,是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与科研培训基地、国家心血管专业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诊疗中心及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单位。

学科下设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脓毒症研究所和东直门医院热病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脉病证益气活血研究室、姜良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以及北京3+3名医传承工作站。团队由院士、名老中医和首都名中医组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目前,团队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后合作导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

近五年来,学科在医疗、教学、科研和转化方面的发展模式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并获得多项专利。团队成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60余篇,其中JAMA杂志发表文章1篇,IF累计300余分。目前正承担10余项国家级课题,总经费额达600余万元,实现科技转化4项目,主要经济效益达4000余万。




中医肾病学


学科带头人:王耀献

后备学科带头人:刘伟敬周静威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中医肾病学科,是国家医学中心(筹)主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全国肾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肾病)、卫生部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优势病种科室(糖尿病肾病)、全国中医肾病研究型专科联盟牵头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北京市首批“十四五”中医药领超类重点专科,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中医医院最佳研究型专科。学科下设研究机构1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临床科室3个,床位138床,透析中心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市攻关课题“十病十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80余项科研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五项,获专利授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论著10部。依托行业学会牵头制定《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等临床指南、行业标准10余项。学科以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继发性肾脏疾病(狼疮肾、紫癜肾)、难治性尿路感染和肾小管间质疾病为主攻病种,以抗肾纤维化和抗炎调控免疫为主要研究方向,拥有首届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名、首都名中医1名、首都中青年名中医1名、北京市优秀医师1名,正高级职称28人,副高4人,初中级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25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达86%。近5年指导博士后1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16名,师承学员105名,承接进修生100余名。



中医血液病学


学科带头人:侯丽

后备学科带头人:郎海燕田劭丹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血液病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血液病学科”建设单位,2016年以优异成绩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优秀学科。202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是全国中医血液病行业领域唯一的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建设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血液病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早公布的高等学校硕、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人才梯队合理,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400名、博士后12名,与耶鲁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近30名。首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优”教学团队。开设《中医血液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与实践》等专业课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血液病学科”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主任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会长单位,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学术带头人陈信义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全国中医血液病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引领者,学科带头人侯丽教授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医药防治白血病及其相关性疾病应用研究”、“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及其相关病症应用研究”、“中医药克服肿瘤 (白血病) 多药耐药性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医药改善慢性病贫血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学科四个行业特色与优势鲜明、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与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益髓颗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研究成果位居国内前沿水平,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项,研发并上市国家中药新药“益中生血片”,授权专利8项。《血液病中医名词术语整理与诠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血液病学》等是学科标志性成果,引领中医血液病行业领域制定和发布中医血液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与路径,完成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遴选与评价,组织并主持制定“肿瘤相关抑郁状态诊疗专家共识”、“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药防治与评估专家共识”、“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等4项共识。




中医药信息学


学科带头人:商洪才

后备学科带头人:邱瑞瑾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中医药信息学(数智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与诊疗实践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研究病证规律及其本质并进行有效干预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数智中医研究涉及中医学、中药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复杂多维的诊疗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融合智能技术构建数智中医模型和方案,解决具有中医属性的智能辨识、智能诊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智能评价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中医药数字化和智能化系统工程研究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旨在通过人机协同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与临床病证防治,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全民健康。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循证研究、中医药大数据、中医智能诊疗、中医叙事医学等。学科团队目前承担“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1项,拥有国家岐黄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青年千人、中国科协/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批中青年创新性人才,形成了一支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的人才队伍。






撰稿:吴圣贤

审核:李文杰

审阅:龚燕冰

商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