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二区(CCU)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
作者:玄昌波 彭文华 发布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伞堵治疗是一项成熟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2010年王显院长调入东直门医院(时任心血管科主任)后带领团队常规开展该项技术,并且与胡大一教授共同主持“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救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先心病患儿。
2012年东直门医院挂牌成为“民政部先心病筛查与救治基地”,王显教授带领团队深入河南、内蒙、河北等地筛查先心病患儿,为贫穷儿童进行了免费介入治疗。心血管科二区主任潘国忠(时任煤炭总医院心内科主任)也参与了先心病筛查与救治的志愿服务队,为新疆、内蒙、河南等地许多贫穷先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
近日,心血管科二区(含CCU)潘国忠、彭文华团队完成1例较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患者为28岁的未婚女性,主因“间断胸闷心慌1年”入住心血管科二区,入院后主治医师任晓霞为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伴右心室扩大”,缺损最大直径26mm。团队分析病情后认为患者胸闷心慌症状与心脏房间隔缺损相关,已出现右心室扩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甚至进展为Eisenmenger’s综合征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右向左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等更严重并发症、合并症。
结合患者超声心动图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情况,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用更适合患者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的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借助科室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
心血管科二区(CCU)介入团队在潘国忠主任、彭文华主任的带领下,在任晓霞主治医师的实时床旁心脏超声协助下,右股静脉穿刺、送入导管、交换导丝、建立轨道、送入并释放封堵器,一气呵成,仅用时20分钟顺利完成该患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床旁超声及X线多体位观察患者房间隔缺损封堵良好,封堵器位置满意,房间隔分流完全消失。术后患者症状恢复良好,次日顺利康复出院。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通俗的讲,心脏像一座房子,有四个房间,两个心房,两个心室,两个心房之间正常有道完整的“墙”相隔,叫房间隔,两个房间不互通,如果发育不全,这道墙不完整,原本不该相通的左、右心房之间有一个缺口,就叫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可导致血液循环途径异常,影响心脏功能和全身供血。患有此病的患者,儿童时期会出现频繁发作的呼吸道感染;青年时期表现为活动时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侥幸生存下来的患者,至中老年时期,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症状加重并常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等情况,随时有死亡可能。以往先心病治疗以外科开胸直视手术为主,有的病例甚至需要心脏停跳体外循环,对患者损伤大、恢复慢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器材的改进,微创介入下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可以让大部分房间隔缺损患者能通过介入治疗达到治愈,损伤小且预后效果较好,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既有效减轻了患者看病的生理、心理负担,又大大降低了看病成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二区(CCU)是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传统中医药诊治于一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科,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持续积极开展先进的新业务新技术。其介入团队在学科带头人潘国忠主任、彭文华主任的带领下,目前已汇集了多名国家认证的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介入专家。团队在我院首先建立了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并擅长各种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包含慢性闭塞性病变(CTO)、严重钙化病变的旋磨及冲击波治疗、左主干病变等以及应用多种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IVUS、OCT、FFR等)联合指导介入治疗;擅长各类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包含无导线(单腔或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国内首先开展该技术的科室之一)、常规心脏起搏器、心室同步化治疗(CRT)及植入式除颤器(ICD)植入、室上速(房扑房速等)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及冷冻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是科室特色之一)、室性早搏、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等;已开展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已完成北京中医系统首例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积极筹措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等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已成为心血管科二区(CCU)常规开展的介入诊疗项目之一,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及后续生存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