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学党史】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作者:杨 楹
字号: + - 14

信心,关乎着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初心与使命的现实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锚定奋斗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做到风浪面前不迷惘、矛盾面前不回避、挑战面前不退缩,才能汇集起攻坚克难、风雨无阻永向前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伟大梦想,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拼搏奉献,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热切期盼,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未来和光明前景。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无数革命先辈奋起抗争,纷纷投身于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孙中山先生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豪言,李大钊先生发出为挽救“神州陆沉”奋斗终身之决心。然而,各种道路、各种方案的探索都无疾而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给近代饱受战乱、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推进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正步于“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之中。实践表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拓印在书本上的空泛虚构,而是落实于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之中,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高扬了社会历史发展之规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蕴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体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民大众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就需要开展物质资料生产,如此才能满足“吃喝住穿”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从起初的“吃饱穿暖”递进为“吃好穿好”,这是由“饱”到“好”的质的飞跃。人民群众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带来的物质“力量”。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8311元增长至2020年的32189元,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这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美好生活之光正在照进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实。其实,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充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由“单调”到“丰富”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的层次,在“物足”的基础上,更重视追逐精神的满足,这是由“物”走向“人”本身的彻底转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拉长历史的镜头,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与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过程,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可以说,我们党的百年探索史、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就要在学史的过程中,做到联系实际学。一是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认真检视思想认识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自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政治自觉和责任自觉,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根本源自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蕴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刻内涵,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首次提出“江山—人民”辩证关系论述,把人民群众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现实的鲜明昭示。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气势恢宏的“大戏”中,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100年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只有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能。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事业的兴衰成败。要始终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须牢记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群众之忧、增进人民福祉,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方面,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让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亿万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作者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广西日报)